

就在最近,因为获得破格申报广东省乡村工匠专业人才(副高)级职称的机会,沈宜标开始忙碌地准备相关资料:专业证明、业绩学术成果、破格佐证材料……1996年出生的他,去年6月才刚刚评上乡村工匠烹饪中级工程师职称,按要求至少要工作满5年后才能继续向上申报。
“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这位来自广州珍品多粤菜海鲜酒家,不满30岁的年轻厨师,职业生涯却精彩而厚重,目前已获得中式烹调技师(二级)、广州市乡村工匠烹饪工程师、广州十大名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粤菜师傅)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专家、潮州菜烹饪大师广东省烹饪协会潮菜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国家中式烹调师考评员等诸多荣誉和称号。“要么出局,要么出众,如果默默无闻,还不如不做。”沈宜标说。

沈宜标制作的招牌金玉琵琶虾。
1
兴趣驱动
偷师学习其他工种
边学手艺边提升学历
沈宜标是广东潮汕人。“我妈妈做菜特别厉害,我从小看她做饭,对烹饪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放了学的沈宜标就喜欢在厨房里“捣鼓”,从简单的煎鸡蛋、炒青菜,再到炒肉之类的家常菜,小厨师的手艺越来越像样,得到了家人一致好评。他也常常打开电视机,模仿美食节目里的菜式,做给家人品尝。“做饭给别人吃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所以初中毕业后就读中专烹饪专业,想学门手艺傍身。”
刚入行的时候,沈宜标是水台岗位的学徒工。“就是做一些初步加工,比如*鱼。”但这个岗位没有机会接近灶台,更不用说摸锅铲了。于是,沈宜标每天比别人早到一个小时,把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做完,剩下的时间就去帮砧板师傅和分子料理师傅做事。沈宜标笑称:“其实就是偷师,学习其他岗位的技能。相当于交一份学费,学了两个工种。”
中午,有不少学徒赶着去吃饭,他宁肯饿着肚子,也要主动把没做完的工作接手过来,“多做一点,才能多学一点。”晚上回到宿舍,沈宜标还会总结当天做了一些什么,学到了些什么:“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工作上的不足,进行改进。”
正是得益于这种“偷师”,沈宜标有机会从“学徒工”转为“师傅工”,并一步步升上砧板主管(三砧)和分子料理师,最终站在了灶台前。他感叹:“深知利尽各方、利人终利己,受益匪浅。”一转眼十年时间过去了,沈宜标曾就职于皇冠假日,洲际,希尔顿等星级酒店,成为了擅长广府菜、潮汕菜、分子料理和食品雕刻的大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