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缸
母亲是同里人,1952年开始居住于苏州,依然沿袭着烧菜用豆瓣酱而不太使用酱油的同里旧俗,尤其喜欢吃酱类食物。拿一只小碗去酱油店,花几分钱买回甜面酱、豆瓣酱就可以烧一碗量很大的“酱”(注:吴江地方菜肴,指的是用豆瓣酱调味的菜肴,制作方式类似上海名菜“八宝辣酱”)了,这碗“酱”里的内容有:肉类、水产、豆制品、蔬菜等,五颜六色,味道丰满。如果舍得放油的话,碗沿还会亮起一圈明晃晃的红油,用来下饭、作面浇头、夹馒头,样样都行。

“八宝辣酱”
我小时候在同里外婆家过暑假,位处新填地附近。早晨吃粥,喜欢吃益隆的小酱瓜,汁蜜爽口,我认为它是酱菜中档次“最高”的,或者去迎春谷买油条;回来蘸点益隆的白元酱油,那样吃早饭才叫滋润!当然,吃得最多的还是外婆用酱来烹饪的各种菜肴。

酱腌小黄瓜
酱虽然贩售便宜,但是一般家庭主妇都会选择自己做,就像做黄腌菜、臭苋菜梗那样驾轻就熟。母亲至今还保留着外婆以前曾用的酱缸,并清晰地记得做酱全过程:做酱应选择黄梅天前后动手,先把浸泡好的蚕豆煮烂,加水与面粉搅拌均匀后反复揉搓,揉到有韧性时压扁,做成一掌宽的面饼,煮熟后摊在铺好稻草的竹匾上晒干,随后用棉被盖上,让它发酵生菌,整个发酵过程大约耗时十五天左右,发酵好的面饼长满了半寸长的绿毛,用刷子把霉饼刷净,此时面饼颜色呈现黄色,故又称“黄子”。把若干“黄子”放入装满盐水的缸里浸没,搅拌均匀,罩上一层纱布扎紧后,每天端到阳光下暴晒,暴晒过程中还要不定时地翻搅缸内的面酱,直到立秋才能开缸食用。

“黄子”
就这样,中国人的酱缸里做出了许多非遗——豆瓣酱、酱油,人们一年四季也有吃不尽的酱菜,如榨菜、泡菜、豆豉、腐乳等等。在很多吴江人的印象中,无论做什么菜,只需加一勺酱,醇厚鲜香的滋味就有了,浓油赤酱的颜值也有了,菜肴的魅力陡然大增,可以做出酱爆田螺、酱爆河蚌、酱蹄、酱肉等佳肴,“酱”就是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如今我在家做八宝辣酱,多采用母亲那边吴江风格的配方,以同里黄豆酱和甜面酱为底味,辣度轻微,甜咸兼有,用料考究,有:猪肉、冬笋、小虾(开洋也可)、香菇、花生仁、豆腐干、茭白等,鲜得“眉毛掉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