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复一年的审计循环中,内部审计投入大量资源,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设计严密的检查程序,出具专业的审计报告,但整改效果往往仍不尽如人意,一些管理痛点和业务风险,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关键问题往往不在于是否发现了问题,而在于提供的审计建议是否真正可行。有些审计建议虽然在理论上完美,但可能忽视了业务实际约束、低估了执行成本、或未充分考虑组织阻力,导致整改难以落地。究其原因,这种困境并非源于审计方法本身的不足,而是对审计价值传递机制的认知有待提升。
在当前数字化、敏捷化的企业环境中,内部审计工作不应仅止于问题发现和建议提供,而是要着眼于为"用户"(包括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系统性的审计建议。
内部审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家专门解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公司",而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就是我们的"客户"。
这正是“产品思维”的精髓 ——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通过持续迭代优化来提升用户体验和问题解决效率。
用“产品思维”赋能内部审计专业实践:
● 在结合审计问题时,深入研究"用户"(管理层、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和痛点。
● 在提出建议时,充分考虑实施条件、资源约束和组织文化。
● 将重大整改事项视为一个"产品"来规划,设计循序渐进的实施路径。
● 建立持续反馈机制,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来提升方案的可行性。
● 注重"用户体验",降低整改实施的组织阻力。
用产品思维来重塑内部审计流程,不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数字化时代对审计价值传递机制的创新升级。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提升整改效果,还能帮助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价值创造者的角色。
用户需求
产品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注重需求分析和价值创造。那首先要搞清楚内部审计面对的“用户”和“用户需求”。
经济学对需求的定义是,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在给定时间段内以不同价格购买的商品数量。定义很清晰,但无法指导实践。
为了更好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怎么形成的,知名营销类公众号作者、前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原名李靖)从消费者角度提出了需求三角模型:需求形成=缺乏感 目标物 消费者能力。
● 缺乏感=消费者的目标与现实的落差。
● 目标物=填补落差的解决方案。
● 消费者能力=消费者的行动成本。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这个需求三角模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1、缺乏感:管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缺乏感是需求产生的源动力。
在审计工作中,这种缺乏感体现在组织的多个层面。
合规层面,随着监管要求日益严格,组织面临着持续完善内控体系、防范合规风险的压力。效率层面,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往往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战略层面,组织在谋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更科学的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体系。
优秀的审计人员应该善于识别和挖掘这些缺乏感。例如,在对采购业务进行审计时,表面上看是流程合规性的问题,深层次则可能反映出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完善、采购决策缺乏科学依据等管理短板。在信息系统审计中,除了关注系统控制的有效性,更要看到组织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识别缺乏感不能停留在问题表象,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要求审计人员具备:
● 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 深入的分析能力,能够理解问题背后的根源。
● 前瞻性的思维,能够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 系统性的视角,能够从整体层面把握组织需求。
2、目标物:审计产品的精准设计
目标物是填补缺乏感的具体方案,在审计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审计报告和整改建议。
优质的审计产品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 问题诊断的准确性。就像医生开药前要先准确诊断病因,审计人员在提出整改建议前,必须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这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将孤立的问题现象串联成完整的逻辑链条,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 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审计建议不能停留在"应该怎么做"的理论层面,而要包括清晰的整改路径设计、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 配套的工具和方法支持。
● 持续改进的机制性。优秀的审计产品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更要建立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从制度建设、流程优化、系统完善等多个维度进行设计,确保整改效果的持久性。
3、能力和成本:整改建议的落地考量
能力和成本是决定整改建议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输出审计产品时,优秀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成本效益分析的意识,在追求管理提升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组织的实际约束条件。
首先是能力维度的评估。这包括:
● 人员能力:整改方案的执行是否需要特定的专业技能,现有团队是否具备相应能力。
● 技术能力:是否需要引入新的技术工具或系统支持。
● 管理能力:组织的项目管理水平是否能够支撑整改工作的有效开展。
● 变革能力:组织是否具备推动相关变革的文化基础和执行力。
其次是成本维度的考量。这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成本,还包括:
● 时间成本:整改实施需要投入的时间和人力。
● 机会成本:整改过程中可能影响的正常业务开展成本。
● 学习成本:员工掌握新流程、新系统所需的培训投入。
● 协调成本:跨部门合作所需的沟通协调成本。
在提出整改建议时,要充分权衡投入产出比,确保整改成本在组织可承受的范围内。也要考虑分步实施的可能性,通过渐进式改进降低整改难度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