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七项原则
实战派资深产品专家在《产品思维》一书中提出了产品思维七项原则,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方法论。
这七项原则也为用“产品思维”赋能内部审计专业实践打开了新视角。我们要把这些原则有机结合,让内部审计真正成为推动组织持续优化的重要力量。
1、原则一:需求源于问题解决
内部审计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程序导向思维,将工作重心从"执行标准化检查"转向"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审计采购业务时,不应仅关注合规性检查,更要深入了解采购效率低下、供应商管理失效等实际痛点,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原则二:需求满足存在边界
任何改进都需要投入成本和资源。优秀的审计建议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根据问题的风险程度和影响范围,合理设定整改要求。建议可以分为"立即整改项"、"限期整改项"和"持续优化项",让整改工作既有重点又切实可行。
3、原则三:诉求不等于需求
管理层或业务部门表达的直接诉求,往往只是问题的表象。内部审计要运用专业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当业务部门抱怨"制度太多"时,真实需求可能是现有控制措施影响了业务效率,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设计更智能、更友好的控制方案。
4、原则四:目标用户是需求主体
审计报告的“用户”包括董事会、管理层、业务部门等多个层级,他们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这要求我们采用"分层报告"的方式,既要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战略层面的洞察,也要为操作层提供具体可行的审计建议。
5、原则五:需求受时空约束
组织的管理重点会随着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而变化。内部审计要把握这种动态性,“逆经济风向行事”,适时调整工作重点。例如,在经济上行期要提示风险、发现隐患。下行期要审慎履职、严守底线, 避免因过度控制而造成业务萎缩、加剧低迷。同时要保持跨周期的视野, 保持审计定力。在企业快速扩张期,可能需要更关注经营效率;而在行业下行期,则要更注重风险防控。
6、原则六:用户是需求的集合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要建立系统思维,在提供建议时要考虑合规性、效率性、战略性等多个维度的平衡。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应当能够同时满足多个维度的优化需求。
7、原则七:深层需求更具持久性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要建立系统思维,在提供建议时要考虑合规性、效率性、战略性等多个维度的平衡。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应当能够同时满足多个维度的优化需求。
产品思维赋能审计实践
产品思维的引入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视角,通过将审计项目视为一个完整的产品,可以建立起从需求分析到持续改进的端到端管理体系。
基于产品思维,需要重新定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将其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特定的方法论支撑和工具保障。
● 需求分析阶段:建立用户洞察体系。
● 问题发现阶段:构建系统分析框架。
● 整改建议阶段:提出解决方案建议。
● 跟踪评估阶段:构建持续改进机制。
以制造业企业的库存管理审计为例,展现这种新型审计方法的应用。
1、在需求分析阶段,改变了传统上来就开始查账的做法
走进企业的第一步,深入车间和仓库,观察物料周转的实际场景,倾听一线员工的真实声音。通过与企业高层的深度对话,了解到管理层对库存优化的战略诉求;在与仓储主管的交流中,感受到基层在日常管理中面临的具体困难。需求地图的绘制理清了不同层级用户的痛点,而同理心工具则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这种深入的需求洞察为后续的诊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鉴产品经理的用户研究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建立多层次的需求收集渠道
● 与管理层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战略诉求。
●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层反馈。
● 实地观察业务运营过程。
● 分析历史审计数据和管理报告。
(2)运用需求分析工具
● 建立需求地图(Requirement Mapping)。
● 使用同理心地图(Empathy Map)分析用户痛点。
● 运用KANO模型区分需求优先级。
● 构建用户旅程图(User Journey Map)。
(3)评估组织能力现状
● 梳理现有管理体系。
● 评估人员能力水平。
● 分析技术工具支撑。
● 考察组织变革意愿。
2、问题发现阶段,采用系统思维代替传统的问题清单思维
在分析库存积压问题时,并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通过因果分析工具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往往一个看似简单的库存问题,背后却牵涉到采购计划不合理、生产排程失衡、库存预警不及时等多个环节的管理缺陷。通过系统性分析,得以厘清问题之间的复杂关联,找到症结所在。这种诊断方法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理方式。
关键是要理解“用户”需求,系统思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找到根本原因。
(1)建立问题分析模型
● 使用因果图分析问题关联。
● 运用5Why方法追溯根因。
● 采用帕累托分析确定重点。
● 构建问题影响矩阵。
(2)评估问题影响程度
● 对标行业最佳实践。
● 量化损失和风险。
● 分析发展趋势。
● 预测未来影响。
(3)形成问题诊断报告
● 清晰展示问题逻辑链。
● 突出关键风险点。
● 说明问题成因。
● 预判发展趋势。
3、在整改建议阶段,注重方案的系统性和可行性
库存管理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治理机制、业务流程到操作规范等多个层面统筹推进。特别关注企业的实际承接能力,在设计解决方案时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组织特点。比如在推进库存管理数字化时,根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计循序渐进的实施路径。每项建议都配套的操作要求和评估标准,确保企业能够有效落地。
4、跟踪评估阶段体现了产品持续优化的理念
建立动态的评估机制,通过库存周转率、库存准确率等关键指标跟踪整改效果。定期的现场复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适时调整优化方案。更重要的是,注重经验的提炼和积累,将成功的管理实践固化为标准化的方法和工具,推动企业建立起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