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气温的下降,大闸蟹市场持续升温。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肉质鲜嫩微甜的阳澄湖大闸蟹也到了大批量上市的时候。
上海人爱吃大闸蟹,尤其偏爱阳澄湖大闸蟹,然而近年来阳澄湖围网养殖面积不断缩减,随着太湖和阳澄西湖的围网陆续全部拆除,各界高度关注阳澄湖仅剩的围网是否会在今年蟹季后全部拆除。
离开了阳澄湖的大闸蟹还能叫“阳澄湖大闸蟹”吗?品质和口感是否能够延续?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驱车前往位于阳澄湖畔的阳澄湖大闸蟹的主要核心产区——苏州市相城区一探究竟。
湖好了
生计才会有保障
阳澄湖水域面积113平方公里,沿湖苏州市所辖的昆山巴城、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常熟沙家浜是阳澄湖大闸蟹的核心产区,而在仅剩的1.6万亩围网养殖湖面中,相城区便占8000亩。湖中两列南北向的沙埂将湖域分为东、中、西三湖,其中靠西湖的沙埂因形似美人腿而得名美人腿半岛,主干道澄林路沿着中湖岸线纵贯整个半岛。
相城区清水村坐落在美人腿半岛相对狭长的“脚踝”位置,村里600多户蟹农“承包”了区内超过四分之三的围网养殖面积,51岁的朱崇智就是其中一户。
朱崇智在阳澄湖养了20多年的大闸蟹,这20多年里,他家的围网养殖面积从最初的30亩缩减到如今的10亩,在他的记忆里,10多年前阳澄湖围网养殖曾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整个湖面视线所及之处全是密密麻麻的养殖设施。
据统计,2001年阳澄湖水域围网养殖面积一度高达14.2万亩,相当于八成水域都被用于围网养蟹。蟹农投喂的大量饲料残饵对水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湖底淤泥沉积,湖面蓝藻泛滥,湖水混浊不清还透着腥味。围网拆除工作从那时候起就已启动,并且力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