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中秋节正式形成,月饼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因为过节不可能只是赏月,肯定要有贡品祭月、食用,那圆圆的胡饼自是最佳选择。

日本和尚圆仁法师于唐文宗年间作为遣唐使到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十年,在他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这里的饼食,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圆形的胡饼,但它肯定是中秋节的节令贡品和食品。

有一个传说,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边吃胡饼边赏月。唐玄宗嫌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灵机一动,说:“那就叫它月饼吧。”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小饼如嚼月”,是说小饼外形如月,吃起来像咬月亮一样;“中有酥与饴”,是说小饼中有酥油和饴糖,非常好吃。这种像月亮一样的小饼,苏东坡是在中秋节期间吃的,也是月饼早已出现的明证,尽管和月饼作为一个名词出现不出现没有太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