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盖趁热闻,盖上没多少香气。
且不说老丛的真假,岩茶水仙正常该有的焙火香、品种香、发酵香,一概全无。
具体到焦糖香、兰花香、木质香等,一丝一毫都没有踪迹。
只剩一团模模糊糊的,难辨踪迹的,大致闻起来像茶的气味,谈不上茶香的高度。
看着有点浑的汤色,暂时没有往下喝的念头。
看过干茶,看过汤色之后,心里已经十之七八的答案。
没喝,就知道它的茶味很空,很薄。
《5》
于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叶底上面。
这种便宜岩茶的叶底,槽点很多,其中的每一点都颇具代表性。
随便一翻,赫然翻出好几根茶梗。
也是,这么便宜的茶,拣剔过程肯定不用心。
正常应该从岩茶成品里淘汰出局的梗,粗糙的木质化硬梗,在这里被大量保留。
长长的梗,茎皮黄褐,像是小木棍,让整体卖相看着很糟。
哪怕明眼就能看出来的茶梗与老叶,也没有挑走,而是留下来占重量。
一泡10克的茶里,十分之一的重量被茶梗占了。剩下的六七成则是老叶。最终看着模样正常的叶子,不足二三。
滥竽充数下,最终得出此等杂乱无章的叶底,也不足为奇。
虽说武夷岩茶重水求香,没有过多追求原料细嫩,但连茶梗都没挑干净的茶,在岩茶圈里绝非的上档次的好茶,摆不上台面。
翻出几片叶子,举起来,迎着光看去,叶张纤维好粗糙!
正常的岩茶叶底,被彻底浸润泡开后,模样柔顺得好似绸缎。而这里,完全没有“绸缎面”特征,相反像粗麻布。
伸手一摸,整个盖碗内的叶底还有些发硬。
将老叶展开,用指腹轻轻摩擦叶表,表面粗糙得就像砂纸。
是的,近似景德镇当地用于给瓷器磨底的硬砂纸,叶脉纵横,茎脉凸起,毫无柔润度。
除了手感摸起来粗糙发硬,整碗叶底也没有正岩岩茶的软亮鲜活弹性。
叶底表面,缺乏水润光泽,哪怕经历沸水洗礼,也是偏哑光质感。
同时,弹性还很差。
拿起盖碗的盖子,对着叶底上方用力摁下,等到移开盖子时,碗内叶底迟迟没能回弹。
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它的原料太过粗糙。
以至于,没有半点柔润弹性。
从头到脚,处处都是缺陷。
《6》
说实话,干茶与叶底品相这么差的岩茶,哪怕自己本身不懂,刚开始喝岩茶没多久,多少也能看出几分不对劲。
毕竟,它们属于一眼假。
不用喝,光是看都能知道情况不对。
但这种低价茶,在不少直播间却卖得风生水起,行情极好。
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便宜二字。
区区几十块的价格,到手满满一大盒茶,冲着低价诱惑,能吸引一大批不知情的茶友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