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临床医生记录过一个病例,一位65岁老人在连续3天食用竹笋后,出现排尿困难、足部红肿,经检查发现尿酸一度升至680,且伴有轻度肾功能不全。
这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但竹笋无疑是导火索之一。
韭黄的问题在于它的“发物”属性。这个词虽然带点传统偏见,但从现代营养角度来看,确实有道理。
韭黄富含挥发性硫化物和异硫氰酸酯,这些物质在高温加热时释放出的代谢产物对肝脏和肾脏负担较大。
更棘手的是,韭黄虽然比韭菜味道温和,但嘌呤含量不低,每百克大概在140毫克上下。
不少人炒一盘韭黄猪肝,觉得“补一补”,实际是补了一身毒素。猪肝嘌呤本来就高,和韭黄搭配,堪称尿酸炸弹。
有个广为人知但被忽略的误区是,韭黄容易引发代谢性低度炎症。吃完之后部分人会感觉身体发热、出汗,这种反应是免疫系统轻度激活的表现。
在慢性病人群中,尤其是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脂并存的患者,长期吃韭黄可能会让本就紊乱的内分泌进一步恶化。
在炎症状态时,血液中的乳酸会增多,其会抑制尿酸排泄通道的活性,从而间接致使尿酸积压。
香菇的问题更隐蔽。它的嘌呤含量中等偏高,但香菇中含有大量的鸟嘌呤,这是代谢成尿酸的直通车。
有研究表明,鸟嘌呤在进入人体后几乎百分百转化为尿酸,而且速度比普通嘌呤还快。
一项对比实验中,摄入等量香菇和等量鸡肉的人群,香菇组的血尿酸在3小时内平均升高45μmol/L,而鸡肉组仅升高28μmol/L。
这说明,并不是植物类就一定安全,关键在于里面的嘌呤种类。
香菇还容易因为储存方式引发霉变,生成黄曲霉毒素等代谢毒物,这些成分会进一步损伤肝肾功能。
高尿酸患者本就需要良好的肾脏清除能力,如果再吃这种有额外负担的食物,是在用肾功能赌博。
有些人说吃点晒*香菇,能减少水分、方便储存,但晒干后的香菇其实嘌呤浓度更高,且往往是反复回潮、重复晾晒的产品,更易滋生霉菌。真正安全的吃法,其实是尽量不吃。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控制好肉类,尿酸就不会升高,但统计数据早就证明了不是这个逻辑。
2021年国家营养学会联合多家医院发布的《中国高尿酸膳食调查白皮书》指出,蔬菜类摄入中引起尿酸波动的,主要集中在5类,紫菜、竹笋、香菇、韭黄赫然在列。
特别是在60岁以上人群中,这4种蔬菜的误食比例达到42%,而高尿酸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集中在这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