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欣喜的是,此次三幅获奖作品来自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反映了青海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次获奖的契机,必将为青海省正在实施的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设起到一定宣传作用,在青海引起野生动物摄影热潮,这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青海野生动物摄影来说,无疑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第一个声音。
大赛分为成年组和青少年组,涵盖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两栖动物和鱼类”“无脊椎动物”“植物”等数十个类别,其中青少年组还增加了用手机拍照的组别。
鲍永清这张照片,厉害在哪儿?
再来看看这张“年度最秀”的照片。
截自WPY官网
据了解,鲍永清这张获奖照片英文名为“The Moment”(瞬间),拍摄于青藏高原,照片中一只藏狐正在追捕一只喜马拉雅旱獭。这只旱獭显然突然出现的藏狐吓坏,扭头就准备跑,鲍永清捕捉住了旱獭吃惊的表情和这极具画面感的一幕。
但其中文名“生死对决”,无疑更加贴切。旱獭看上去简直吓坏了,五指张开,嘴巴大张。而旁边的藏狐好像随时会扑上去。
《生死对决》局部图
评审团主席罗兹·基德曼·考克斯(Roz Kidman Cox)在新闻稿中说,海拔4500多米的青藏高原,通常被称为“世界的屋脊”,来自该地区的摄影作品已经很少见,“但是要捕捉到一只藏狐和旱獭之间如此有冲击力的互动——它们是高海拔草原地区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物种——是非同寻常的。”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迈克尔迪克森爵士(Sir Michael Dixon)则告诉媒体:“这张引人入胜的照片抓住了自然界终极挑战的瞬间:为生存而战。”
据英国《每日邮报》,鲍永清在拍下这张照片前,已经在当地观察这两只生物许久,他说,画面中的旱獭其实早在1小时前就已发现藏狐存在,并向其他同伴发声示警,惟藏狐一直躺着不动,让它最终放下戒心走出洞外寻找食物。
鲍永清说,就在旱獭离开安全洞穴的时候,藏狐突然翻身而起冲了过去,而旱獭也祭出闪电般的快速反应,接下来的一刻就这样被记录在照片上,成为永恒的瞬间。
鲍永清此前还获得过2016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中国区自然类一等奖,作品《对峙》同样出现了旱獭吃惊的身影——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地理中文网”
鲍永清当时介绍称:
藏獒被誉为犬类之中的王者,生活在草原上的藏獒野性尚存;偶然的机会,遇到藏獒捕食喜马拉雅旱獭,藏獒垂涎三尺,围着旱獭,伺机寻找下口的机会,拍摄时心情纠结,既担心小旱獭的安危,又想看到这场对峙的真实结果,好在聪明的旱獭趁机钻入洞穴中,躲过这场*身之祸,很难忘的一段拍摄经历。
其他奖项部分获奖作品一览
少年组方面,来自新西兰的14岁摄影师克鲁兹·埃尔德曼(Cruz Erdmann)在印度尼西亚莱姆贝海峡(Lembeh Strait)的一次夜间潜水中拍摄的虹彩大鳍礁鱿鱼的水下照片,赢得了比赛的另一个最高奖项——“年度年轻野生动物摄影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