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籍文档 >

子产不毁背景故事(子产 典故)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2-06 01:32:16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作者:安立志

新闻来源:正义网

子产不毁背景故事,子产 典故(1)

  公元前536年,子产将其主持制定的国家法律《刑书》铸在鼎上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子产不毁乡校”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春秋时迁都后的郑国,不过今日郑州附近之一隅,且夹于晋楚两强之间,国际环境十分困顿。子产成为郑国的相国,不毁乡校一节,只是其应对舆情之一面。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2年。子产拒绝了然明拆毁乡校的建议,体现了一个执政者重视社情民意的政治胸襟。原文载于《春秋左传注(修订版)》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产这段议论,有三句话特别精辟,一是百姓“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这大概是古代中国的优良传统。这与*同志强调的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决策方针是一致的。二是“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讲的是消除“民怨”的途径和方式。“忠善”的方式是“说理”的方式,“以人为本”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作威”的方式是“强制”的方式,“权力至上”的方式。三是对待民意,犹如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导)”。(ID:鲅鱼圈检察)措辞是否很熟悉?这话正是来自“周厉王弭谤”那段史实。巧了,郑国的首任国君郑桓公恰恰就是周厉王之子。子产作为相国,大概不会忘记这段本国历史。

  子产这段佳话在历代“资治”的著作中多有提及,甚至孔夫子也评价甚高。不过,仔细算下来,当时孔子只有10岁!他的评价是他人伪托,还是后来追记,不得而知。后来有人将此作为郑国的佳话加以推崇,盛赞其民主风气,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黎澍先生在《言论自由古史辨》中对古代的类似事件作过评论,认为没有法律保障的偶然事件不足为凭(《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五卷)。尽管如此,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一个当政官员把给当局提意见的百姓当作老师——“是吾师也”,把百姓的意见当作药品——“吾闻而药之也”,毕竟十分难得。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发生在郑简公二十四年。然而,四年之后(公元前538年),郑国还是那个郑国,子产还是那个子产,却爆发了强烈的民怨。据《春秋·左传》记载: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浑罕曰:“……君子作法于凉,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之何?……政不率法,而制于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一项决策,一起风波。这项决策是子产的“作丘赋”,其实是一项税收政策。由于其加重了国人负担,当然引起了国人不满。此时的民怨已经不是乡校对时政的“议”,而是国人对相国的“谤”,子产父子两代都遭到民众唾骂与诅咒。原因很简单,子产的“重赋毒害国人”。值得注意的是子产的三点反应:一是决策依据。他宣称,“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政决策往往打着为了社稷,出于公心的旗号,再悲惨、再邪恶的结局,也会把动机打扮得公正长远。二是权力傲慢。在自我标榜的同时,子产表现出十足的权力傲慢,“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最豪横的是这一句:“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即百姓不可放纵,决策不可更改,决心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此时的子产,如同换了一个人,四年前“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三是一意孤行。郑国大夫子宽就此提出批评:制订法令不厚道,后果尚且贪婪;制定法令存贪念,后果将会怎样?……然而,这些话如东风过耳,子产并不回应。(ID:鲅鱼圈检察)

  子产作为春秋时的政治家已载入史册,“不毁乡校”一节,作为一项善政,其嘉言懿行流传后世。唐代大儒韩愈甚至作《子产不毁乡校颂》专门歌之颂之。这则史实至今仍广泛见于各类文集与教材之中。然而,《郑子产作丘赋》却少有人提起。当然有人曲为之辩,《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载,道是:“春秋之世,兵革数兴,郑在晋、楚之间,尤当其剧。”如不加重赋敛,“岂得全无赋乎?”内政外交需要钱啊!不过,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子产于牛马之外,别赋其田”,“一丘出两丘之税”。且不说子产的无视民意、刚愎自用,仅就加重税赋,激起民怨本身,至少不是一桩善政或仁政。“苛政猛于虎”,则是孔子后来的总结。

  两起事件,相隔四年,差异之大,令人瞠目。所以,黎澍先生说,子产不毁乡校,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其实即便在古代,对于子产的评价也是多元的。孟子在《孟子·离娄》中就说过,子产“惠而不知为政”。苏轼在《论语说》也说子产:“有及人之近利,无经国之远猷。”

栏目热文

子产不毁乡校的写作特点(子产不毁乡校中的文学常识)

子产不毁乡校的写作特点(子产不毁乡校中的文学常识)

一、什么是子产不毁乡校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

2023-12-06 02:13:08查看全文 >>

子产不毁乡校蕴含的公关思想(子产不毁乡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子产不毁乡校蕴含的公关思想(子产不毁乡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谈到“民主”一词的由来,国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德先生”,正因为如此,“民主”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些舶来品的味道,尤其是当面...

2023-12-06 01:33:38查看全文 >>

子产不毁乡校讲述的道理是什么(子产不毁乡校的小故事)

子产不毁乡校讲述的道理是什么(子产不毁乡校的小故事)

最近带学生学习《左传》中的《子产不毁乡校》,读着读着,叶风也蛮感慨的。 主要是为子产的思想而感慨。在他们那,民众常喜欢...

2023-12-06 02:01:11查看全文 >>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子产不毁乡校原文注音及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子产不毁乡校原文注音及翻译)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议执政之善否()  ③不如小决使道()④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二、下...

2023-12-06 02:00:45查看全文 >>

子产不毁乡校简介(孔子为什么说子产毁乡校是仁之举)

子产不毁乡校简介(孔子为什么说子产毁乡校是仁之举)

春秋时,郑国人常在乡校里议论政事得失。大夫然明对执政大臣子产建议毁掉乡校。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乡人早晚到那里聚会,...

2023-12-06 01:44:59查看全文 >>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内容(子产不毁乡校繁体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内容(子产不毁乡校繁体原文)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

2023-12-06 01:35:48查看全文 >>

子产不毁乡校属于什么古文类别(子产不毁乡校翻译注释)

子产不毁乡校属于什么古文类别(子产不毁乡校翻译注释)

编辑 | 考文学排版 | 考文学【题解】子产是春秋时郑国有名的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精心图治,使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郑...

2023-12-06 01:39:20查看全文 >>

子产不毁乡校短评(子产不毁乡校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子产不毁乡校短评(子产不毁乡校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文|周显《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说了一个很脍炙人口的故事:「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

2023-12-06 01:49:27查看全文 >>

子产不毁乡校出自什么(子产不毁乡校全诗赏析)

子产不毁乡校出自什么(子产不毁乡校全诗赏析)

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韩愈看后,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对子产那是崇拜有加。为了更好的学韩愈的这篇文章...

2023-12-06 01:42:58查看全文 >>

松树特点简单介绍(简单介绍松树的特点)

松树特点简单介绍(简单介绍松树的特点)

寄语:松树,云贵高原的瑰宝,承载着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宝贵性质,如同生活中的点滴,值得我们珍视。事件内容:松树,生...

2023-12-06 01:54:38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