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小娟 文 赵春生 图
首届中国乒协公开赛已经落幕了,可是有关它的话题却依然在发酵,这项全新赛事推出的“专业 业余”的混合赛制,吸引了大批拥趸关注,尤其是在业余乒乓球选手的眼里,这项赛事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展示自身技艺的机会,甚至是“给波澜不惊的生活加点料”的机会,来自河南队的业余选手温玉凯说。
“现场很嗨,我都想上去打两拍”
已经从上海回来两天了,可是河南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王超依然在回味着刚刚结束的中国乒协公开赛,“很过瘾!”他告诉记者。从小进入省队打比赛,后来成为男队主教练,经历过国内国际大小赛场无数的王超,竟然对这个呱呱坠地的乒协公开赛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好感,“不得不佩服这次赛事的举办方,赛场设计得像舞台,声光电设施非常先进,整场比赛像一台晚会,选手打球像表演,每个人打的都很嗨,观众看得也很兴奋,气氛很火爆,连我看得都忍不住想下场去打两拍。”由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创新推出的中乒协团体公开赛,是专业与群体融合的创新赛事,也是上海积极培育引进高水平赛事、满足群众观赛需求的重要举措。王超说,这种明星球员与草根选手混搭的组队形式,有望成为未来国内乒乓赛事的标杆。

“给自己波澜不惊的生活加点料”
今年43岁的温玉凯在刚刚结束的乒协公开赛上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明星。在河南队与北京队的半决赛中,正是他在第七场决胜场的关键胜利帮助球队挺进决赛。赛后来自全国的大批记者围着他,请他谈感想,他对草根与专业混搭的比赛形式赞不绝口,“赛事给了业余选手和专业球员交流的平台,希望未来能举办更多类似的赛事,让我们业余选手有机会参与。”事实上,20年前已经退役的温玉凯早已经远离了赛场上的刀光剑影和鲜花掌声,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也让他越来越远离了体育圈,只有乒乓球这一项爱好还在提醒他自己曾经也是一名竞技体育人。“一到场上才发现自己和对手的距离有多大,对方的技术太先进了,我的那些‘老本’根本不够用,要不是平常经常练着点,恐怕都不递招。”他幽默地说。采访到最后,温玉凯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到了我这个年龄,生活已经波澜不惊了,正好有这个赛事,既可以展现我们的实力,又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一些刺激和紧张,所以能吸引一大批乒乓球的粉丝,我坚信这项赛事以后会越来越壮大。”

“河南要争取走在前面”
事实上,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同台竞技奉献精彩比赛的首创,并不是这次的乒协公开赛,去年天津全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就提出了在常规的专业乒乓球竞技之外,增加群众乒乓球的竞技,河南在业余乒乓球领域斩获了两枚金牌。此举的初衷是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更多的人爱上乒乓球。其实在更早之前,国乒队的“三次创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敦促专业运动员“走基层”,和更多普通粉丝近距离接触,例如近两年张继科频繁来郑州参与粉丝互动。如果说这些还仅仅是明星在上粉丝在下的互动,那么这次的乒协公开赛则全面推进了明星与粉丝的亲密融合,同场竞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赛后还有由粉丝为明星颁奖......正如河南省乒网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杨晓所说,“乒乓球的爱好者越多,基座越大,我们挑到好苗子的几率也就越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发展顶层不注意基层培养,早晚会出现断层。所以咱们要走在前面,既要狠抓专业队训练,又要多设计全民参与的赛事,吸引大众关注,为塔尖供血,反过来,塔尖的明星运动员又可以通过自身影响力带动一大批业余选手尤其是青少年加入这项运动,从此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裴申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