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脑发展规律的普遍认知,12岁前不仅仅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期,也是大脑改造的最后机会。
小学阶段,比起报名五花八门的培训班,抓好阅读这件事,就给这项巨大的大脑改造工程打好了最坚实的地基。
别错过塑造阅读脑的黄金期
尽管阅读如此重要,但可惜的是,脑神经学家告诉我们:
人的大脑并非为阅读而生,把原生态大脑改造成阅读大脑需要十余年循序渐进的努力,才能完成。
科学家曾经困惑过,人类和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仅有1.5%的基因不同,为何进化的现状却有如此大的差异?
结果后来发现,人类和大猩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拥有语言能力。
尽管人类和大猩猩都拥有类似的视觉信息处理脑区,但是,大猩猩没有特异化加工文字视觉的脑区,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阅读文字符号。
研究中,科学家们察觉到,人类大脑中负责负责加工语言的脑区随历史演变,在不断扩大。这个历时千年从视觉识别区演化而来的“文字盒子区”,会对书面文字自动产生反应,是重新塑造我们大脑进化的关键。
但,大脑不是为阅读而生的。每个孩子刚出生时,大脑结构跟大猩猩的区别并不大。这个文字处理区域“左侧枕-颞区”要靠后天开发,而且,锻炼得越多,脑区越大,智力得到的启发就越多。
科学家特地找了同样成长环境下的兄弟姐妹,区别是“正常送去学校”和“没能接受教育(类似文盲)”。在数年之后,再次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显示,会阅读的人的胼胝体比起不会阅读的要发达得多,脑中的“文字盒子区”对书面文字激活的反应更明显。
具有读写能力的儿童大脑,可改变语言加工的神经网络联结模式 ,从而进化为阅读脑。
不识字的文盲儿童,大脑呈灰色,几乎没有变化。
阅读者(C)与文盲(D)在进行阅读任务时的大脑差异,阅读者大脑中的文字加工区域有所激活,而文盲没有
原因就是因为脑区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和增强,如同修铁路。只有不断通过阅读的刺激,让思考慢慢形成神经元之间的有效连接,久而久之就能融会贯通,使突触的铁路网络越修越长,越修越广阔,最终跟视觉、语言、注意力、记忆力、感觉脑、甚至运动觉等脑区形成一个超硬核的内存数据网络中心。
阅读越多,神经网络越强大,在处理信息时越高效有序,应对在学业上越来越复杂的阅读任务,就会形成正向循环,强者愈强。
有人在爱因斯坦去世后,研究他的大脑,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他在掌握空间的顶叶颞叶交会处,的确比别人大15%,他的脑细胞也比别人多。
爱因斯坦在世时读了远超三万本书籍,他在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时,在给妹妹的信中曾提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