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逆时针转动,那就正好反过来了,左半圈是向自己这边拉过来,成为内旋,然后右半圈是向外推出去,这就成为外拓。举例来说,王羲之《得示贴》,这个"也"字,最后一笔就是逆时针内旋圈。又如"永"字八法第三笔"努",也是逆时针内旋。
内旋是由外向内,外拓是由内向外,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的交会点,就是我上一堂课讲的绞锋点。毛笔毫毛只所以会绞锋,就是因为行笔方向改变,由于摩擦力的关系,内圈毫毛和外圈毫毛就会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就绞起来了。但再过半圈,毫毛又交换一次位置,绞起来的毫毛就回到原来的状态,绞锋也就自动消失。我把这一点称为纾结点,就是虞世南讲的"而环转纾结也"。
上一堂课我给大家看过这个"帝"字,它下面连续有几个圈,因为不懂怎样避免绞锋,所以笔锋一过绞锋点外拓,
就因绞锋而产生大量飞白。当它走到纾结点时,毫毛恢复原状,所以右半圈内旋就没有飞白了。
2.各体点画的内旋和外拓。
我们来看看,各种书体的点画是怎样运用内旋和外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