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因人施策,让动机和效率在交互中产生实际作用。
根据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真正发挥动机水平决定学习效率作用。一般说来,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年龄因素。
在K12教育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承压能力相对较低,加之小学阶段属于教育基础中的基础,应以侧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和习惯为主,而不是过于强调具体的分数。
对于初中和高中的孩子来说,则应强调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适应,会出现短暂的回落现象。这个时候,家长切忌惊慌,应该冷静地与孩子交流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以免乱了学习的阵脚。
(2)性别因素。
普遍来讲,相对于男生,女生的承压能力要低一些,心理感知更敏感一些。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应注重方法和策略,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驱使。
当然,对于男生,也不能将不切实际的要求强加于孩子,应该根据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接受能力,提出合理的要求,不强制,不吼叫,循循善诱,避免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逆反。

(3)性格因素。
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没有本质的优良好坏之分。内向的人表现得: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外向的人表现得:热情、活泼、开朗、善于交际。
如果孩子是内向型,说明他喜欢自我总结和反思,但这类孩子容易敏感捕获家长情绪,并将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方向。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关照孩子的内心需求,不宜过多叨唠,有时只言片语就能起到警醒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响鼓不用重锤";
如果孩子是外向型,他们往往能乐观看待学习,不会过于纠结分数的得失,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缺乏必要的自省和反思。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多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并常与孩子沟通,掌握其内心动态,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
还有一类孩子,兼具内向和外向的双重特征,他们既有内向者的谨慎和细心,也有外向者的开朗和豁达。这类孩子很容易成为班级里的焦点,学习中的明星,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的特点:自尊心特别强,难以接受自己的失误或失败。这样的孩子,虽然在学习上不需要家长过多操心,但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学会在不足中成长。

著名教育学家威廉·马丁,在《儿童开发》一书中说道:
"不要教育你的孩子去追求卓越的人生。努力帮助他们寻找平凡生活中的不寻常之处,把平凡活生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不平凡自然就会出现。"
每个孩子都因自己的独特而与众不同,作为家长,切勿忽视孩子的这种差异化特质。只有客观面对并认可、接纳、尊重孩子的差异,允许他们的不够好,允许他们比别人差,我们才能在合理的动机中,去理性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从而让他在平凡中,实现自己本身的最好,而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最好。
感谢阅读,如果您觉得此文有用,请关注"豆爸侃教育",我将为大家呈现更多的教育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