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薯蓣的块茎是垂直生长的
薯蓣的块茎呈粗细不一的长圆柱形,表面布满“毛须”,外形上来看更像是“根”,结构特征则更符合“茎”的定义,不过块茎和块根是近现代植物学才有的概念,对于我国古人来说二者的区别并无意义。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薯”字几乎全部与薯蓣有关,可以认为是“薯”字之本源;而开头提到的各种“薯”均为舶来品,无一中华土著,如果真有用“薯”字命名块根植物的“惯例”,必然是后来形成的做法,无法应用到薯蓣头上。
参薯和甘薯,北方人见不着我国共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约52种,其中可食用的并不止薯蓣1种,至少还有参薯/D. alata和甘薯/D. esculenta,这两种也是以块茎为食,名字是标准的“某薯”,栽培范围远不如薯蓣广泛。前者可能原产于孟加拉湾的北部和东部,后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热带岛屿乃至于非洲和美洲,我国长江以南多个省区以及西藏常有栽培;后者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栽培和野生均有,我国两广、海南有栽培,广东茂名种植较多。
图4 参薯,叶片卵形至卵圆形
图5 长成脚丫状的参薯,“脚板薯”
图6 断面紫色的参薯品种
参薯/D. alata,又名大薯、脚板薯,块茎形状多变,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均有之,还有扁圆而重叠或具各种分枝的“妖孽”。通常圆锥形或球形的块茎外皮褐色或紫黑色,断面白色带紫色,余者外皮淡灰黄色,断面白色或带黄色。断面几乎全为紫色的参薯品种,具有独特的香草香味,是为“香芋冰淇淋”中的“香芋”之本尊,尤以菲律宾保和省的特产品种“Ubi-Kinampay”最佳。断面白色的参薯品种,用途与山药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