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果实(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向日葵的家乡
向日葵原产美洲大陆,具体起源地大概在北美今美国东南部,至今美国仍然有野生向日葵。大约公元前3000年起,古印第安人着手驯化这种,植株有很多分枝、花序比较小、舌状花是红紫色、果实也比较小的野生向日葵。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培育和选择,其分枝习性逐渐退化,渐渐只开一朵花,花盘慢慢变得又大又圆,舌状花从紫色变成黄色,花盘只结一巢果,果实增多增重,最终进化成了栽培向日葵,如今全世界各国均有栽培,并通过人工培育,在不同生境上形成许多不同的品种。
多分枝的向日葵(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紫色花盘的向日葵(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向日葵全球之旅
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初期,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陆,将花盘硕大美丽的向日葵带回了西欧,作为观赏花卉,种植在马德里植物园,此后,向日葵因其颜值传遍欧洲。17世纪末期,西欧人才开始利用其幼嫩的花朵作为凉拌菜生吃,采摘果实作为咖啡粉的代用品。18世纪,英国人首次从种子中成功提取油脂,并获得了《向日葵油提取法》专利。与此同时,向日葵传入了俄国。俄国人首次进行了大田种植,且从葵瓜子仁中榨取得到了油,之后首座葵花籽榨油坊在俄国落地建成。19世纪中叶,俄国人培育的各种盛产油的向日葵栽培品种又从俄国传回了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向日葵传入中国
我国目前有关向日葵记载的最早的文献是明代学者赵崡所著《植品》,其中明确写道:“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番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这段文字不仅记载了向日葵于明代来到了中国,而且描述了其有大大的花盘及花开前随太阳转动,绽放后不随太阳转动的特征。
明代万历年进士王象晋在《群芳谱》一书中更详实地记录了向日葵:“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干坚粗如竹。叶类麻,复直生。虽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盏,单瓣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已转紫黑而坚。取其子种之,甚易生。”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向日葵在古代的三个别名,而且从茎、叶、花、果实及繁殖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较为准确和科学。
尽管别名众多,但最终“向日葵”之名脱颖而出。首次使用这个名称是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一书。书中说:“葵花种类莫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
向日葵引种至我国后,也是长期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直至清朝嘉庆年间,植物学家吴其浚首次在《群芳谱》的基础上,明确补充记载:“其子可炒食,微香。……滇黔与番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指出葵瓜子作为零食出售和食用。清末光绪年的农学家何刚德,总结向日葵的多种用途,如:茎作菜、作纺织原料、作火炬等;种子食用和榨油。这是我国首次有葵瓜子榨油的记载,表明国人对向日葵的认识已经从观赏转为开发利用的新阶段了。
如今中国已经是种植向日葵的大国,是世界上食用向日葵主要生产国,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北方10个省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同时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开展育种等相关研究,以推动食用向日葵产业的高效优质发展。
向日葵的利用
夏秋季节开花的向日葵,茎秆直立,非常适合成片种植。黄色的舌状花,鲜艳亮丽;又大又圆的花盘像一张张笑脸。国庆前后,一片片向日葵花海竞相绽放,放眼望去,黄澄澄金灿灿,生机勃勃,美不胜收,观赏价值极高。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向日葵花海景观(摄影:陈长丽)
作为干果零食,葵瓜子非常受欢迎。社交休闲、逢年过节,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且种类多样,炒瓜子、生瓜子、盐瓜子、香瓜子、去壳的瓜子仁等等。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可作为糕点、糖果的辅料,如五仁月饼,瓜子仁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