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多民族聚居,彝族、白族、傣族等数十个民族,各以风俗为笔,绘饮食华章。
彝族火把节,篝火熊熊,坨坨肉在火上滋滋冒油,香气四溢;
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于茶盏更迭间品味岁月;
傣族泼水节,泼水祈福,傣家竹楼中摆上酸辣爽口佳肴,尽显热带风情。
云南十八怪,米线人人爱!今儿就挨大家款款云南米线界呢十大天花板,特别是第7种,要手抓才过瘾!
「过桥米线」
在清朝时期,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个湖心小岛,秀才为了苦读在岛上筑一书斋,其娘子每日送饭,但因路途遥远,米线常凉。
一次偶然的机会,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的鸡油可以保温,于是将清汤与配料分开装盛,待到岛上再将配料放入热汤中烫熟,最后加入米线,这种创新的送餐方式迅速流传开来,人们称之为“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由米线、高汤和拼盘三大部分组成。
米线选用蒙自草坝的优质大米制作,具有晶莹剔透、细腻滑爽的特质。
高汤采用鸡、猪骨熬煮。再配以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各种蔬菜,如豌豆尖、韭菜等,使口感更加丰富。
食用时,先将各种食材放入滚烫的汤底中烫熟,再加入米线,配以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等调料,一碗热气腾腾、鲜香四溢的过桥米线就完成了。
【你没有试过用汤先涮菊花瓣?】
「小锅米线」
小锅米线起源于云南昆明,所谓“小锅”,即一锅一碗现煮的烹饪方式。
这种米线通常选用红铜制成的小锅,置于炭火之上,舀入高汤,放入米线,再加入鲜肉末、豌豆尖、酸腌菜、油辣椒等配料,煮沸后即可享用。
小锅米线,特点在于其热气腾腾、汤热味鲜,还有恰到好处的酸味、鲜味、甜味和辣味。
冬天甩一碗,全身呢寒气都克掉!【你家楼下呢小锅米线给放拓东甜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