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男方人设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温和创作,可能是编剧对现有影视剧大美满走向的“妥协”,但还是有很多警醒观众的设计。寻找抑郁症状态下的崩溃让人心疼,许多受产后抑郁、育儿焦虑的家长,极亦产生她这样的悲剧。
而向前面对妻子患有抑郁症的不重视,也相当写实,在影视剧以及社会新闻中一些悲剧报道传播之前,向前的态度是大多丈夫面对同样问题时的反应。当你已经处于悬崖边时,对方还在猜测你要做什么,这是很压抑的。
温和版的《我们》已经让观众觉得压抑,沉重版的《坡道途中的家》更加残酷同样是面对“丧偶式育儿”、“全职太太”这个话题,日剧就比较大胆犀利了了。与《我们》一样正在更新的《坡道途中的家》,便以一个残忍的开头撕开温和表面下的隐患,冲击力很强。也许剧中女主遭遇的压力,便有寻找经历过的。
剧情以命案开场,饱受育儿烦恼折磨的全职妈妈在精神状态失常的情况下松开了抱着女儿的手,悲剧发生。
面对这件悲剧,柴崎幸饰演的女主里沙子非常不理解,同样是全职妈妈的她对这个母亲成见很大。但意外成为案件陪审团替补成员后,里沙子却在一次次庭审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她的遭遇也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是丈夫的冷漠虚伪。表面看起来她的丈夫是温柔体贴的好男人,为了家庭一直努力工作,还会不断地跟她说“不要勉强自己”。但事实上,丈夫把妻子对家庭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并且不断贬低自己的妻子。
剧中有丈夫的戏份都在饭点,而他最多的台词是“给我拿罐啤酒”,即使妻子正在忙碌,即使他离冰箱距离更近,即使他无其他事情在做,也要指使妻子为自己服务。观众可能直观的感觉到,他对妻子的态度不像对待伴侣,更像对待一个保姆。
难道是他不满妻子无经济收入吗?并不是根本原因。每当里沙子提出想出去工作分担经济压力时,他都以漠视回应,妻子成为陪审员后,他总在不经意间打击对方的自信。一个丈夫将全职主妇的妻子当成废材,这个观念很伤人,却又很写实。
其次是亲人的纵容。《坡道途中的家》中公公对婆婆的态度与里沙子的丈夫对待自己的态度如出一辙,但经历过同样压力的婆婆却没有给里沙子宽容支持,反而制造更多压力。她总是以相当慈祥温和的笑容向里沙子表达一个观念:你没有照顾好我儿子、孙女。
婆婆干涉里沙子每天的食谱,暗示她没有让自己儿子吃好饭,纵容孙女刁蛮的行为,让里沙子无法好好教育女儿,更暗示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笑里藏刀的表达方式,更让反抗的里沙子显得“无理取闹”,越反抗越糟糕,付出越来,指责越多。
最后是当事人的麻木。为什么经历了凶手妈妈的一次次庭审,里沙子才逐渐发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同样压力?因为她不断地在麻醉、压抑自己。她将自己的姿态放在了极低的位置,成为陪审员后都表现得极为不自信,便是她在家庭中地位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