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儿童对自己的称呼(古代儿童怎么称呼)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1-01 14:12:02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图19 小篆 [卑]

《说文解字》:“卑,贱也,执事也。”许慎并且认为这个字从左手从甲,南唐学者徐锴沿袭了许慎的解释,并进一步加以解说:“右重而左卑,故在甲下。”“卑”的小篆字形下部是一只左手,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因此徐锴才附会为“右重而左卑”,但“卑”的甲骨文字形的下部却明明是一只右手,金文字形中更是左、右手换来换去,没有一定之规。

那么,即使按照徐锴的解说,为什么卑贱的左手要位于“甲”下呢?清代学者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解释说:“甲乙之次甲为尊。”因此左手要位于“甲”下。清代语言学家王筠则在《说文句读》中说:“甲像人头,尊也。”而左手位于这颗尊贵的人头之下,因此称“卑”。

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在许慎。许慎误将小篆字形的上部认作“甲”,但东汉时期的许慎哪里见过直到清末才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中“甲”的写法与“卑”的上部字符迥然不同。这就是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

那么,“卑”的上部这个字符到底代表什么东西呢?这就是学者们争议的要点。

清末文字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中,认为“卑”是“椑”的古字。“椑(pí)”是椭圆形的盛酒器,又叫“椑榼(kē)”,只用来盛酒,不用来饮酒。因此,“卑”的甲骨文字形就像用左手持着盛酒器,用来为客人添酒。但不合常理的是,这个盛酒器未免举得过高,而且酒器中既然盛满了酒,应该用双手捧着才对,一只手怎么能够举得动?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则认为“卑”字的上部是一个“田”字,他说:“从田从又,实会执事田地之意。手在田地操作,人身则蹲踞在地,此卑下义所由生也。引申为卑贱。”但“卑”的甲骨文字形中上部的“田”字,中间的一竖往下出头,金文字形中左边还有一短横,实与“田”之形不符。

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中照例有新说,他认为“卑”是一个会意字,乃“匙形加‘又’之形”,他接着说:“‘又’形示手,因此‘卑’形示手持带柄之匙。大匙之形为‘卓’,有卓越、优秀、高贵之义。手持小匙之形为‘卑’,因此,有卑下、低下、微小、卑屈之义。借匙的大小之别表现高卓与卑下。”这里的“匙”可不是今天说的钥匙,在古代,“匙”是食器,盛食物的器具。“匙”有长柄,上部“田”字下面出头的部分固然可以视为匙柄,但将上部的字形视为“匙”形却没有任何相像之处,更别说什么大匙、小匙了。

还有人认为“卑”的字形上部是一把带柄的扇子,用手持扇服侍主人,但是扇子的样子也不像。

林义光在《文源》一书中的解释最具说服力。他认为“卑”的字形上部乃是“缶”的变形。“缶(fǒu)”的本义是用杵棒捣泥,用来制作瓦器,而杵棒的另一个作用是筑墙、筑堤时用来夯实泥土。因此“卑”的整个字形会意为手持杵棒筑墙,引申为服劳役,也就是许慎所解释的“执事”,从事某一项工作;相应地,执事者也称为“卑”,指供役使的仆从。

“卑”字即由此而来,原指供役使、为主人工作的仆从,地位低贱的仆从即称“卑”。“卑”用作谦辞,就是遵循了“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将自己比作对方的仆从,愿意为对方效劳之意。事实也正是如此,“卑职”一词,是下对上的自谦之词,古代乃至现代的官场,将级别低的下级官员视作级别高的上级官员的仆从也并不为过,这是等级制的社会制度最显著的特点。

有趣的是“卑之无甚高论”这个六字成语。据《汉书·张释之传》载,中郎将袁盎向汉文帝推荐张释之,“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张释之朝见完毕,上前对汉文帝陈说利国利民的大道理,汉文帝一听就烦了,打断他的话,说:“低下一点,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道理,不要空发议论,说的话立刻就能实行。”唐代学者颜师古对“卑之,毋甚高论”一语注解说:“令其议论依附时事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秦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兴的道理对当下现实最有启迪作用,因此汉文帝龙颜大悦,立刻就升了张释之的官。

“卑之,毋甚高论”原来出自汉文帝之口,是对张释之的告诫之辞,到了后来,竟然成为“我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和议论”的自谦之词!汉语的演变真是神奇!宋代学者王楙(máo)在《野客丛书》中辨析道:“所谓‘卑之,无甚高论’者,文帝惧释之陈五帝三王上古久远之事,无益于时,故令陈今可行之说。释之遂言秦汉之事,文帝所以称善。则‘卑之,无甚高论’自是两句,今人作一句读之,所以失当时之意也。”

再说“敝”。

“敝”当作谦辞,最常见的用法是“敝人”。“敝人”本来形容受到蒙蔽因而德行不高之人,比如《后汉书·卓茂传》中记载的一则趣事:西汉末,卓茂担任密县县令,有一次,一个人来告状,声称卓茂属下的某亭长接受了他馈赠的米和肉,卓茂问他:“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这三句问话的意思是:是亭长主动向你索要的吗?是你有事相求他才接受的吗?还是你闲来无事,自己因为情意馈赠他的呢?

这个人回答道:“往遗之耳。”是我主动去送给他的。卓茂说:“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你主动馈赠,他接受了,那你为什么还来告状?这个人又说:“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此人声称是自己害怕官吏才主动馈赠的。于是卓茂叹息着说:“汝为敝人矣。”你是一个受到蒙蔽因而德行不高的人。

接着卓茂讲了一番道理,大意是:做官之人不能仗着权势向人索求财物,但如果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则可以接受馈赠。“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浊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这个人之所以受到蒙蔽,就是因为没有想明白人与人之间以“礼”相交接的道理,此乃人情之常。

“敝人”一词即出自这个故事,原本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有德行之人对无德行之人的评价,但是鉴于“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后人遂以“敝人”自谦,如同对对方说:和您相比,我德行很差。“敝人”一词的对象完全倒了个个儿,从评价别人到贬低自己,真是有趣!

其实“敝”当作谦辞,起源更早,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据《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这一年夏天,鲁国大饥,齐孝公趁机率军侵犯鲁国北疆,鲁僖公派遣大夫展喜前去犒劳齐军,展喜对齐孝公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敝邑”即谦称自己的国家。这次入侵的结果是展喜凭借绝妙的外交辞令说退了齐孝公。

那么,“敝”为什么会被古人用作自谦之词呢?我们来看看“敝”的甲骨文字形之一 (图20),左边是“巾”,“巾”乃擦拭的布帛,右边是一只右手持着小木棍。甲骨文字形之二 (图21),左边的布帛上下添加了四个点,表示撕裂的布帛的碎片。

古代儿童对自己的称呼,古代儿童怎么称呼(9)

图20 甲骨文 [敝]

古代儿童对自己的称呼,古代儿童怎么称呼(10)

图21 甲骨文 [敝]

《说文解字》:“敝,帗也。一曰败衣。”败衣即破败、破旧的衣服,后面这个解释是“敝”的本义。至于解释成“帗”,《说文解字》:“帗,一幅巾也。”“帗(fú)”就是一块巾。

如此一来,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就出现了:“敝”的甲骨文字形中,人为什么手拿木棍去敲打这块巾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将这块巾敲打以至于破烂就是“敝”的本义,可是,好好的一块巾为什么非要把它敲打破烂呢?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晚清学者饶炯在解释“巾”字时解开了这个谜团:“巾之为物,或拭或覆,皆以幅布幅帛裂之。”章太炎先生也说:“衣败则绽裂不齐,布帛初成,幅端亦不齐,故义同矣。”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总结二位学者的意见为:“敝字当以一幅巾为本义,故许以帗释之。一幅巾乃由裂布帛而成……谓以手撕裂其布也。而于布帛,则有所损败矣。”

原来,许慎的两种解释“帗也”和“败衣”其实是一回事:制作一块巾,必须要将一整幅布帛撕裂开,因此“敝”的甲骨文字形中,手持的不是小木棍,而是可以撕裂布帛的木制刀之类的器具;撕裂布帛的时候会产生碎布屑,对于这一整幅布帛来说,“则有所损败”,因此引申为“败衣”,破烂的衣服。

“敝”作为自谦之词,即由此而来。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遵循“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自谦为“败衣”以及引申而来的德行不高之意,极力放低身段,其内在逻辑和上述的“愚”、“卑”如出一辙。

不过,我在《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书中曾经提出过一个更有趣的观点。许慎所解释的“敝,帗也”,“帗”还有一个义项,通“韨”。“韨(fú)”是古时衣裳前面用以遮盖的饰物,通常以熟皮制成,长至膝盖,所以又称“敝膝”或“蔽膝”,根据不同的身份和等级而有形制、颜色、图案的区别,比如缊韨(赤黄色的敝膝)、赤韨、绿韨等等,用于祭祀或者礼服。

“蔽膝”用动物的皮经熟制而成,熟皮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小竹竿或木条拍打,除去绒毛中的灰尘或硝皮所用的米浆,然后再晾起除臭,这样一张皮子就制成了。我们看“敝”的甲骨文字形之二 (图21)和小篆字形 (图22),左边确实很像一张“蔽膝”。古人于是造出了这个字,来描述“蔽膝”制成的过程,再引申为如果用这种方法拍打衣物的话,就会使衣物破烂。

古代儿童对自己的称呼,古代儿童怎么称呼(11)

图22 小篆 [敝]

顺便说一下:有人以为敝膝就是围裙,其实大谬不然。孔颖达在为《诗经·小雅·采菽》所作的“正义”中,引述了《易·乾凿度》的一段注:“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这并非是“重古道,不忘本”,而实在是上古时期遮羞物的遗留而已。敝膝很窄,而且长到可以遮住膝盖,不像围裙一样系在腰上,而是束到大带上,作为一种装饰,同时也是礼仪的要求。围裙,顾名思义,是围在腰上,便于工作。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穷困潦倒,在临邛卖酒的时候,司马相如亲自干活儿,腰间围的就是一条“犊鼻裈(kūn)”,形状很像牛犊鼻子的围裙。此乃贱者之服,因此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闻而耻之”。

再说“鄙”。

“鄙”当作谦辞,最常见的自我称谓是“鄙人”,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而且这个谦辞直到今天还在书面语中使用。不过“鄙”是一个后起字,“鄙”的本字是“啚”,读音相同。段玉裁感叹道:“鄙行而啚废矣。”说的正是后起字成为通用汉字,相反,本字却废弃不用的一种现象。

“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凡是用“啚”作字符或有相近字符的字,比如啬、亶、廪、穑、墙等,都跟粮仓有关。

我们来看看“啚”的甲骨文字形之一 (图23),上部是带顶的粮仓之形,下部的“口”形不是表示嘴巴的“口”,而是表示人口聚集的城邑。再看“啚”的甲骨文字形之二 (图24),城邑移到了上部,下部谷仓的样子更是栩栩如生,中间的屋顶还画出了茅草之类的覆盖物。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说:“像禾麦堆积于仓廪之形。”则将中间有覆盖物的屋顶看作了禾麦的形状。再看“啚”的金文字形 (图25),下部的谷仓之形更加规整,不仅有屋顶,还画出了四壁,不像甲骨文字形,感觉像是在郊外临时搭建的谷仓,说明古代粮仓的形制在这个字形中已经表现得相当完备。

古代儿童对自己的称呼,古代儿童怎么称呼(12)

栏目热文

古代各时期对儿童的界定理由(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称呼)

古代各时期对儿童的界定理由(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称呼)

儿童就是未成年。古代对儿童年龄的定义是女孩十五岁之前,男孩是二十岁之前,老人的年龄定义应该是五十岁以后。在古代的时候,人...

2023-11-01 14:08:04查看全文 >>

古代对幼儿的称呼有哪些(古代不同阶段孩子的称呼)

古代对幼儿的称呼有哪些(古代不同阶段孩子的称呼)

赤子: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所以刚出生的孩子被称为赤子。襁褓:泛指1岁以下...

2023-11-01 14:19:40查看全文 >>

怎么看电脑支不支持uefi启动(电脑启动uefi要怎么操作)

怎么看电脑支不支持uefi启动(电脑启动uefi要怎么操作)

当你尝试双启动 Linux 和 Windows[1] 时,你需要知道系统上是否有 Uefi 或 BIOS 启动模式。它可...

2023-11-01 13:40:10查看全文 >>

怎么查电脑是否支持uefi启动(怎么判断电脑支持uefi启动)

怎么查电脑是否支持uefi启动(怎么判断电脑支持uefi启动)

想必经常接触电脑设备或者系统的人对UEFI应该不陌生,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明白UEFI是什么东西。今天就给大家解释下...

2023-11-01 13:37:02查看全文 >>

怎么知道自己的电脑支持uefi启动(怎么查看电脑支持uefi)

怎么知道自己的电脑支持uefi启动(怎么查看电脑支持uefi)

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小编将持续更新,感谢您的支持在计算机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固件系...

2023-11-01 13:48:34查看全文 >>

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古时候儿童的年龄称呼)

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古时候儿童的年龄称呼)

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

2023-11-01 14:00:35查看全文 >>

小孩的雅称有哪些(小孩满月的别称和雅称)

小孩的雅称有哪些(小孩满月的别称和雅称)

古代关于儿童的称谓以及诗词撷拾赏析文:枯木童年是每个成年人曾经的温馨记忆,儿童时期,懵懂年代,天真浪漫,朝气蓬勃,富有幻...

2023-11-01 13:51:07查看全文 >>

古代儿童的称呼(古时候对儿童的称呼有哪些)

古代儿童的称呼(古时候对儿童的称呼有哪些)

汤饼:出生3天,邀亲友吃“汤饼筵”襁褓、赤子:未满周岁的婴儿初度:周岁生小:幼年孩提:2~3岁幼童垂髫(tiáo):童年...

2023-11-01 13:56:27查看全文 >>

古代对少年儿童的称呼(中国古代对儿童的称呼)

古代对少年儿童的称呼(中国古代对儿童的称呼)

1.不满周岁的婴儿谓襁褓。2.一岁牙牙学语言。2.两三岁谓孩提。3.3岁至10岁以下的儿童称黄口。4.10岁幼学。5.1...

2023-11-01 14:02:06查看全文 >>

儿童在古代怎么称呼(古代过去的儿童怎么称呼)

儿童在古代怎么称呼(古代过去的儿童怎么称呼)

中华文化,讲究安身立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每年回家,父母都会催婚,“你都三十岁了,还不结婚?”有人...

2023-11-01 14:19:07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