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0-26 21:53:19作者:YD166手机阅读>>

知命

《论语》的最后一句话讲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有多少人真正去想过这句话,反正我是越想越觉得在理,越想内心越洒脱自在。

儒家所说的命指什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命运,另一种则是自然规律。

从命运的角度而言,知命主要是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正如《中庸》所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

也就是说君子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泰然自若,所谓“得知欣然,失之坦然,一切随缘”。

正如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七天,弟子们都饿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孔子依然弦歌不辍。子路终于憋不住了,问道:“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中庸》上讲: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因为能够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所以不怨天,不尤人,以道为乐,安时处顺,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道理即在此。

孔子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在匡城,搞不好会有生命危险,孔子却淡定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这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他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因此在周游列国途中,无论发生什么,都胜似闲庭信步,丝毫不受影响。多么潇洒地一句话:老天没有要文化灭亡,匡人能把我怎么样。

另有一次是在宋国,大将军桓魋因嫉恨孔子,想要*掉孔子,孔子携弟子不紧不慢地逃走了。桓魋气得把孔子讲学那棵树砍掉泄愤,孔子依然镇定自若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不禁让我想起禅宗泰斗虚云法师的一个公案,据说抗战期间,一个日本人用枪指着虚云法师的脑袋恐吓道:“你不怕吗?”

虚云大师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如果我注定要死在你手里,为什么要害怕呢?如果我注定不会死在你手里,为什么要害怕呢?”多么富有智慧的言论,这正是“知命”的典型案例。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17)

一次,公伯寮向鲁国大夫季氏说子路坏话。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季氏被公伯寮蛊惑,我的能力也可以帮您把公伯寮干掉。”

孔子回答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类似的言论,孟子也曾上演过。有一次,鲁侯想要召见孟子,大臣臧氏劝阻了鲁侯。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子,孟子说道:“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儒家因为“知命”,故而能够活得洒脱。但知命并不等于认命,而是“尽人事,听天命”。该做的还是要尽力去做,只是把结果就交给天命来决定。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人之所以活得累?往往就是因为“不知命”。其实,“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有些人永远活在与命运对抗的状态中。

不能够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只是一味地高喊着“改变命运”的口号,死盯着远处的目标,而忽视了近处的风景,弄得自己整天浮躁不堪。搞不好容易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从而误入歧途,纵使有了点成就也损害了身心健康。

改变命运的根本在于改变自己的习惯,修养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只管踏踏实实去努力,同时享受每一个当下。该来的自然会来,倘若过分在意结果,不仅会影响当下的奋斗,一旦目标达到了又会感觉无聊,要是没达到那还不是得崩溃,所以真的没必要这么疯狂。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也就是不要担心没有职位,也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你,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能力与修养够不够。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18)

“知命”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了解自然规律,说白了要知晓天道“福善祸淫”的规律,类似于佛家的“因果报应”。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王阳明也曾说过:“为善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爱之,朋友乡党敬之,虽鬼神亦阴相之;为恶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叛之,朋友乡党怨之,虽鬼神亦阴殛之。无有为善而不蒙福,无有为恶而不受殃。”

这些都是让我们明白天道运行的规律,不可胡作非为。正如老子所言:“不知常,妄作凶!”《诗经》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即是让我们“与天地合其德”,祸福无不自己感召而来。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当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敬畏感,数典忘祖,侮圣人之言者比比皆是。因为不知天命,也就不知敬畏。只要没触犯法律,什么事都敢干。身口意三业造尽还浑然不觉,内心浮躁不堪却从不反省,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此篇论文本来想分成四篇发表,为了不影响内容的连贯性,因此便一气呵成,这样就显得较长。感恩有缘人能够坚持看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微效。最后祝愿大家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事业顺利,福慧增长。

佛教核心思想四句话,佛教四句话精髓(19)

栏目热文

佛教的定义(五戒十善的内容是什么)

佛教的定义(五戒十善的内容是什么)

1、你真的快乐么?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因此来说,漫漫人生路上,快乐之事不过一分二分。快乐,总是那么短...

2022-10-26 21:57:05查看全文 >>

佛教为什么要戒性(和尚一生单身对身体有害么)

佛教为什么要戒性(和尚一生单身对身体有害么)

中国的词语大多数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淀跟演化,有些词语的含义衍变至今甚至完全脱离最初的寓意,甚至被曲解成带有贬义的狎昵之...

2022-10-26 21:55:32查看全文 >>

佛教是迷信还是科学(佛大还是耶稣大)

佛教是迷信还是科学(佛大还是耶稣大)

在近现代,有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们也是被迷住了等等,产生了诸多不客观公正的看法,现在也还是有一些人持这...

2022-10-26 21:29:27查看全文 >>

佛教核心是什么(佛教八大宗派核心思想)

佛教核心是什么(佛教八大宗派核心思想)

· 慈悲与智慧 · 我们无论从事世间还是出世间的任何事业,如果想要获得成就,两种核心的力量一一慈悲和智慧,都是不可缺失的...

2022-10-26 21:35:24查看全文 >>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一,工作是生存的手段,而发心是生存的意义。只要把生存的手段和生存的意义之间划开界限,那工作当中的事情就不会影响你的心态。...

2022-10-26 21:41:50查看全文 >>

佛教迷信的本质(为什么佛教不算封建迷信)

佛教迷信的本质(为什么佛教不算封建迷信)

什么是迷信?什么是宗教?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宗教与迷信具有同源性,这一点已成共识。在原始的草莽中,意外和灾祸...

2022-10-26 22:01:46查看全文 >>

认识佛教全集视频(佛教故事视频120集)

认识佛教全集视频(佛教故事视频120集)

佛教究竟是什么?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

2022-10-26 21:28:18查看全文 >>

迷信与佛教的区别(中国人信仰什么教最多)

迷信与佛教的区别(中国人信仰什么教最多)

闫肖锋以下是我与网友问答,与你分享。问:如何理解信仰和迷信的关系?答:这个话题太大了,大到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无法完备的回答...

2022-10-26 21:51:31查看全文 >>

什么才是佛教(佛教中什么最好)

什么才是佛教(佛教中什么最好)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3年到公元前483年之间。 根据佛教传说,悉达多16岁时和同龄的表妹结婚...

2022-10-26 22:04:06查看全文 >>

佛教传入我国在什么时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佛教传入我国在什么时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著名作家陆亦顺燕昭王(来源影视图片)晋代《拾遗记》记载:燕昭王七年(前305),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

2022-10-26 21:57:48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