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目的: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地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
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
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李经梧本人内功心法录音,请识别下面的二维码。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穴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穴,此呼毕。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连属大肠、三焦、小肠。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经气由百会穴呼出,入足三阳经下行(足阳明经入缺盐穴,从身体正面下行过膝,足少阳经经身侧线,足太阳经由背后下行),连属胃、胆、膀胱。下行内气直达厉兑、窍阴、至阴穴,此时毕。内气交接于隐白、大敦、涌泉穴,进行下个循环。循环遍数自定,最后意念放回脚底。
这一训练内容的目的有三:一是温通经脉,二是摩荡内脏,三是进一步深度静心。
二、以心行气,充实带脉
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含义,它是人身经脉中唯—一条横向围身一周的经脉(其它经脉均为纵向)。其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即循行于躯*所有阴阳经脉均受到带脉的约束。另外,《灵枢•经别》中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这说明带脉的起点是命门穴(即在脊骨由上向下数第十四椎,亦即现代医学所说第二腰椎棘突下),亦即带脉同足少阴肾经在命门穴处相联属并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而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带脉与J任、督、冲三脉有着密切关系。
充实带脉的方法是:用意念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循少阴经上行至会阴穴再转向臀后,过督脉长强穴,使内气提至命门穴,此为吸为合。然后,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腰两侧向任脉神阙穴及小腹运行,并使内气扣合,此为呼为开。之后内气按原路收回“命门穴,此为吸,为合,不再放至足下。下一个循环即内气从命门穴发出达腹前会合,复又收回命门穴,即如此进行一开一合之运行。开时,腹掤起(不是鼓肚子);合时,腹放松。训练次数可自行掌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训练腰部的掤劲,使腰成为人身之强有力的机枢,从而成为全身运动的主宰,即拳论所说“腰为第一主宰”,同时训练了腰部的内气鼓荡,亦即经梧先师所说,把自己的腰练成一根“铁轴”(即如磨盘之铁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