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以心行气,太极看手
太极看手式,又称活步川字桩。是李经梧先师内功中的重要训练内容。其训练方法是:在无极式基础上,左(或右)脚开步与肩同宽,两手自然垂于身侧,含胸拔背,百会穴向上虚虚领起。意念放至两脚底涌泉穴。由意引导内气,由涌泉穴吸气,沿足少阴经提至会阴穴,转向臀后,循冲脉人脊骨,同时循督脉提至命门穴,此为合、为吸、为蓄。与提气的同时,两手握拳,手臂缓缓抬起,躯干半面向左(或右)转,左(或右)手在前举起与眼同高,并由拳变掌,掌心斜向前,为实;另一手提至前手肘弯里侧,亦由拳变掌,其“小鱼际”朝前下方,为虚;与此同时,左(或右)脚向前上半步,全脚掌落地为虚,后脚为实。意念引导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手足三阳经发至四梢各经脉井穴;此时手指、脚趾掤起,前手与后脚为实且内气呈对拉之势;后手与前脚为虚,内气助推实手、实脚;眼神由实手中指尖放出去。此为呼、为放、为开。但内气不外泄,掤在体内,外呼吸保持自然,不可憋气,内气在实手、实脚间反复涌动:实脚内气下沉,则实手亦助推出,反之即收回,眼神亦随之放与收。如此反复涌动三至五次后,再换另一侧,从头练习,惟方向相反。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是:根据太极拳推手,两相对待时的要求,训练接劲和内气的虚实变化。同时也训练了内呼吸同外呼吸的两相分开。
八、以心行气,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是太极拳行拳和推手过程中,使内劲与身形合一,产生八面弹性劲的技术要求。即躯干为一张主弓,上、下肢各为一张与身弓联属、联动,并可各自发出弹性劲的分弓。以心行气,训练备五弓的方法是:在太极桩基础上,内气沉入两脚涌泉穴。意念引领内气由此穴吸气上行。与此同时,身体整体下降,成马裆步,两手渐握成拳,收于腰侧,拳心向上。内气过会阴穴达命门穴,为吸、为蓄。内气由命门穴上提至大椎穴,发往四梢。与内气下沉同时,双拳渐变立掌,掌心朝前,沉肩坠肘,向前推出,与眼同高;内气同时到达脚跟、脚趾(脚心虚起,五趾抓地)和指根、指端,手心含住。此时,命门穴后吐,带脉掤起,尾闾前翻。此为呼、为发。稍加停顿,内气慢慢收回命门穴,收气时,双手回收。但指根、指端仍保持前掤之意;脊背掤劲不丢,两脚心由虚渐实。下一循环,内气仍由命门穴发出,重复上述运行,身形动作同前,配合一致。当两腿酸软难以支撑时,可把内气放回脚底,缓慢起身,调整片刻,再继续训练此功。此功亦可做单臂、单腿,即拗对之臂、腿的训练,只是需要前手领转腰脊拉弓,而另手按于胯旁;相应之腿则相配合转踝、旋膝。还可以做两臂同时向身体两侧之拉弓训练,行气如前。
上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训练,是单独的内功修为,既需要凝神贯注、意念集中,又不要使意念过重,要平心静气地体悟内气的运行。这个训练既可一整套全部进行,又可以把某一或某几项抽出来单独训练。当内气训练得充盈时,即可带功练拳架;当正气不足时,再练内功,然后再去带功打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带功打拳时,就不要再去内视穴位和内气流向,而是用意识指挥内外合一,使意到、气到、劲到。如果带功打拳过程中仍然意在内气的流动,则必然神滞、气滞、动作也滞,而成为行拳之大忌。(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