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诚不欺我,尽管那顿饭吃到汗如雨下,几近中暑,但若要问值不值,我们就“等吹两天空调继续来吃”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值得一提的是,豉油辣椒蘸料恰到好处地调味,让本来口感轻飘的“三及第”有了回响,从清甜变得下饭。当真是还没反应过来,汤饭就见了底,只剩下我和同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相看两相“滞”。
好食下水,专研粉肠,并不是广东人的专利。至少在广西,有两种截然不同,又同样好吃的肠点,频繁出现在当地人餐桌上。
当我在编辑部问了一圈有没有人吃过直接烫火锅的粉肠时,只得来数个摇头。两广挨得挺近,口味却各有不同。吃火锅放粉肠,尤其是一大段小肠最最上面的那截,是桂林无数宵夜小火锅挡最受欢迎的配菜。而无论是黄焖嫩鸡还是汆汤母鸡,鸡油煮出来后下一盘小肠,油腻小圆桌的精彩就开始了。
小肠弹韧,除非炖煮,不然怎么吃都要花点精力,这也为酒桌文化的开场,做足了铺垫。口闲者滔滔不绝近日小故事,口忙者专心咀嚼小小粉肠,倾诉者和倾听者在这一刻完成配对。待一截小肠撕碎下肚,故事也刚好讲完,交换一杯啤酒,换个身份再来一场灵魂的交流,友谊之树,愈发茂盛。
除了猪粉肠,桂林街头还有一些牛粉肠,准确说叫牛肠酸,也有大批粉丝的排队购买。没有座位的铺面使得一众食客只能端碗三三两两就地处理,而按照桂林人“夜屎佬”的特殊习性,但凡有人的地方,就很容易交到朋友,也很容易挖到八卦。比如,第一次去的,很容易就能获得前后老食客如何蹲守新鲜牛肠酸的技巧,进阶版则是加到繁忙老板微信,并在不愁卖的日常脱销氛围中成功留得一份专属,最高级,想来是探得老板籍贯,家有几口,以及一些辛辣的,对同行的看法。
比如,安新菜市里的流动摊就觉得十字街那家标榜老字号的牛肠酸没味道,社工巷那家排长龙的就觉得八桂的不正宗,是半路出家……但桂林人就是这样,把所有话都放到台面上讲,讲完也就讲完了,我行我素又是一天。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每家牛肠酸味道不同,却能收获各自拥趸。
有小肠的地方才叫江湖
如果说广东人吃的是味道,桂林人或许吃的更多是情感。就像在小辣椒,单纯的清水汆鸡能有多好吃呢?烫熟的粉肠事实上也未必很美味。但他们留在那里,只是不想离散。世界上有60多亿人,却只有4个臭味相投的能凑成一桌。他们相互倾诉,倾听彼此,一起开怀大笑,又同仇敌忾,与其说是在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不如说食物因他们在一起相聚而美味。